通過24年的探索研究,我們發現人體內的“經絡”是一個復雜網絡,它溝通全身各個臟腑和組織。穴位是這些生理網絡相互交叉的節點、具有多種特異性的組織結構、包括免疫細胞、干細胞等。上述復雜網絡在全身的臟腑組織之間起著物質、能量、信息等輸運、調控和溝通的作用。穴位作為復雜網絡連接點,具有調控從動脈毛細血管中滲透出來的組織液的量、藉以沖刷穴位周圍細胞間質中集聚的代謝垃圾的作用,還具有免疫和自修復等生理功能。
“疏通經絡”主要是疏通被堵塞的血液、淋巴液和組織液等體液流通的通道,使細胞的活性重新“扶上來”,只須細胞的活性恢復了,原先堵塞處的各種疾病自會被“祛除”掉。針灸之所以能治“百病”,并不是針,或艾條能治“百病”,而是醫者找到了被堵塞的經絡穴位,用針法、灸法等進行疏通,此即“瀉法”;在疏通的同時,還激活了免疫細胞和干細胞,此即“補法”。
我們發現凝膠是各種體液輸運通道中不可或缺的減阻物質,因為水在凝膠表面流過時呈零流阻狀態,血液與血管內壁直接接觸的不是內皮細胞,而是內皮細胞分泌在表層的一層極薄的凝膠層。所以僅憑心臟這么一點壓力,就能在數十公里長的血管(特別是微血管)網絡中通行無阻地循環。細胞間質僅為1-2微米,組織液卻能將營養物質輸送到細胞,并將代謝垃圾輸運出去也是基于細胞膜表面都有一層凝膠層。中醫之所以強調“寒”是由于凝膠表面因“寒”而流阻增加,導致“氣血瘀堵”。此外,凝膠還具有更深層次的電學性質,它與生命信息的產生、傳輸、調控密切相關。
我們發現膠原纖維呈液晶態結構,可以高效傳輸紅外光;還具有超晶格結構,可以將輸入的紅外光通過“微腔受激自發輻射”機制轉換為太赫茲波段電磁波。還發現有二個(可能不止二個)太赫茲波頻率在膠原纖維內具有各向同性傳輸的特征,亦即該二個太赫茲波頻率的能量(或信息)一經產生,即可穿過膠原纖維的壁,橫向輻射至膠原纖維外的細胞,有可能參與細胞內的各種生理反應,由此初步揭示出內外“氣功”的實質。
1993年開始,
以費倫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與社會各方合作,
不間斷地致力于經絡物質基礎的探索和研究。
復于1998年開始,
將經絡物質基礎的各種研究成果指導針灸的臨床研究,
陸續研制成功了《紅太灸療儀》和《灸療八法》等臨床應用技術裝備、技術和方法。
《灸療八法》是四種診斷方法和四種治療方法的總稱,是我們研究團隊長達二十年臨床經驗積累的總結。鑒于目前針灸業內從醫者在臨床治療時、較少注意對患者按“辨證”理念選取“施治”的經脈和穴位,更多的是靠背誦傳統的經驗性“穴位配方”乃至歌訣,以致對治療由多種臟腑病癥糾纏在一起的綜合性的“證”的療效并不十分顯著,遂使針灸流于以治療運動系統各種單純性“病癥”為主的治療手段。
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,恢復了“辨證施治”和“以痛為腧”的臨床診斷原則。首先辨析患者所患的特定證群候的主證,是在經、抑或在臟、在腑,以決定是“治標”、抑或“治本”、還是“標本兼治”;再憑藉指壓法循經脈、或臟腑投影區的穴位所產生的痛感程度,進行隨機選穴,獲得了極佳的效果?!耙酝礊殡颉蹦馨厌樉牡呐R床診斷最終落實到與病灶位置相對應的靶向選穴上,從而顯著提高了療效。
1998年,我們研制成功了一種電熱式的【紅太灸頭】 ,僅耗用0.4瓦的電功功率,可強烈地同時輻射出一個帶有15.5波長的窄波段紅外電磁波、和一個1.2-3.0THz波段的太赫茲電磁波,前者由于該波長對人體組織的穿透極深,可以起到對“氣滯血瘀”證的強烈“瀉”的作用,后者可以起到激活穴位下的淋巴細胞和干細胞活性的強烈“補”的作用,從而使【紅太灸頭】同時起到“瀉”與“補的雙重作用”。
1956年張協和老先生發現左右同名經不平衡產生的疾患,與同名經24原穴電阻值的不平衡之間存在對應關系,從而開發出《經絡診斷儀》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前蘇聯為發展航天事業將《經絡診斷儀》改造成《TDS》(遠程診斷系統),實現了遠程、實時顯示患者24原穴電阻值分布規律以及相對應的疾患。
我們通過長達十五年的研究,在經絡辨證的基礎上,優化了《TDS》存在的問題,并自主研發了《“灸療八法”臨床輔助軟件》,補充了上下同名經原穴電阻值的比對、表里關系原穴電阻值的比對以及望診、問診的癥候數據采集。根據中醫的“陰陽五行”和“五運六氣”理念對上述各類數據進行整合和歸納,通過臨床實踐中不斷進行校核和驗證,最終向臨床醫生提供主證是在經、在臟、抑或是在腑的診斷結論。據此還作出了如何進行“以痛為腧循經選穴”、和“以痛為腧投影區選穴”等的建議,
1931年出生于江蘇省吳江縣同里鎮。
1951年就讀于浙江大學化學系(其后院系調整至復旦大學)。
195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,留校任助教,
1964年升任為講師,1979年晉升為副教授,1987年晉升為教授。
2001年成為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。
2011年受聘于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客座研究。
2014迄今,受聘于江西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。
1956年-1959年:電極過程動力學:金屬腐蝕及防腐機制、電鍍、電解氧化還原機制等的研究。
1960年-1961年:紅外光譜儀的研制
1961年-1964年:成功研制中國第一臺核磁共振波譜儀
1971年-1978年:半導體材料:多晶硅、單晶硅、砷化鎵、磷砷化鎵、磷化鎵等半導體材料制備工藝的研究及生產。
1984年-1988年:材料科學的構效關系研究:高強度水 泥、高硅氧分子篩、共混高分子材料等。
1988年-1993年:生物分子的構/效關系研究:干擾素 α-A基因工程產物的分離提純工藝、及干擾素構/效關系的研究。
1993年:開始從事經絡物質基礎及其功能性特征的探索和研究。
2001年: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,從事經絡穴位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。
2006年6月:受科技部屬托,開始轉向中醫學說中理論機制的科學探索。
2011年:受聘于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,從事太赫茲波在生物領域中的應用研究。
2014年:受聘于江西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,從事太赫茲波與氣功實質相關性的研究,及《針灸八法》的臨床應用研究。
整個系統將實現專家經驗共享,大大減輕臨床醫生辨證時的腦力勞動。
醫護人員通過短期培訓即能掌握并使用,利于普及推廣,
并可對每個醫護人員臨床操作質量進行監督。
隨著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,
我們將開展遠程醫療的探索及實踐,
把中醫“辨證”這一核心技理念推廣到廣大農村邊遠地區。
公司地址: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前灣一路1號
聯系方式:洪先生 18899779319 / 尹小姐 18899779250
Copyright ? 2018 All right reserved. 粵ICP備17061564號
Copyright ? 2018 All right reserved.
粵ICP備17061564號